本文转自:三秦都市报配资炒股网开
兴趣班“填满”假期 孩子赶场忙
让暑假回归暑假本身
8月6日7时许,陈姗骑着电动车穿梭在道路上,身后坐着还在揉眼睛的女儿小溪。她们得赶在8时前到达太白南路的书法教室……暑假本是孩子放松身心、感受生活的重要时段,其价值不应被密集的课程所消解。
孩子赶场忙
小溪今年10岁,即将升入小学四年级。这个暑假,她的日程被各类兴趣班排得满满当当。8时,陈姗站在书法教室外,透过玻璃窗,看着女儿拿起毛笔,认真地临摹字帖。“学书法能锻炼孩子的耐心和专注力,以后考试卷面整洁也很重要。”陈姗说道,每节课200元。
书法课一结束,母女俩便马不停蹄地赶往位于小寨的绘画班。绘画班一个暑期下来将近7000元。小溪坐在画板前,眼神里难掩疲惫,手中的画笔在调色盘和画纸间机械地来回移动。“妈妈,我有点累了。”课间休息时,小溪小声对陈姗说。陈姗摸了摸女儿的头,轻声安抚道:“再坚持一下,过几天妈妈带你去昆明转转。”
下午的编程集训班是这个暑假的“重头戏”,也是花费最多的一项。培训机构宣传称,编程是未来的核心竞争力,能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和创造力,还能为以后升学加分。陈姗又咬牙给小溪报了名。编程集训班结束后,小溪还要去上游泳课。
同样在奔波路上的还有8岁的悦悦,她开学上二年级。暑假第一天,妈妈李思祺在家长群里看到同班同学的日程表后,连夜修改了悦悦的暑期计划,把原本只报了游泳班的清单,扩充进舞蹈、古筝等多个兴趣班。
每周日晚,家住凤城三路的李明家的茶几上,总会摊开几样东西:妻子赵学敏记录的教育支出明细、李明的通勤油费记录,还有母亲张海琴的家用账本。
8月3日,李明看着油费单上比往常多出的300元,眉头紧锁。这额外的支出,源于他每天要绕路送9岁的儿子小元去围棋班,单程就得20分钟。“要不我每天早点起,骑电动车送他?能省点是点。”李明敲着计算器,向妻子提议。赵学敏沉默着没有应声,她刚在网上给小元续了乐高课的年费,4800元。
全家人的生活节奏都被小元的课程表打乱了。李明原本每周四晚上打羽毛球,因为要陪小元上篮球课而停了;张海琴参加的老年合唱团排练,也因为要接小元从书法班回家而屡屡缺席;赵学敏更是把午休时间压缩到20分钟,趁着这点时间送小元去下一个兴趣班。
专家:别让暑假变成“比拼场”
记者在走访中发现,培训机构扎堆的地方,总能听见家长们关于孩子兴趣班的对话:“你家报了几个班?”“5个起步吧,不然跟不上。”一家培训机构的销售经理透露,暑期营收占全年的40%以上。
研学市场更是火热。兵马俑景区周边,一日研学团报价680元,秦岭沿线的自然科考营更成“香饽饽”,3天2980元。文化类长线项目同样火爆,“丝绸之路溯源之旅”10天收费13800元,暑期档名额开售即告罄。旅行社负责人表示,家长更看重 “沉浸式教育”,愿意为专业师资和稀缺体验买单。
社交媒体上,有家长晒出5万元的暑期账单,配文“月薪3万撑不起一个暑假”;有家长分享“薅羊毛攻略”,教大家如何蹭商场的免费体验课;也有人发起投票:“你认为孩子暑假应该报几个兴趣班?”结果显示,近一半家长选择“3-5个”,近三分之一家长选择“5个以上”。
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民生组组长石英在接受采访时表示,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,暑假作为孩子放松身心、感受生活的重要时段,其价值不应被密集的课程所消解。家长需理性看待教育投入,摒弃“攀比式报班”的心态,让孩子陷入被动学习的困境。“真正的教育智慧,在于放慢脚步,尊重孩子的个性与兴趣,因材施教。”石英说。
本报记者 陶颖 实习生 李果配资炒股网开
辉煌优配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